老师的书房 | 刘杰:当我学着走出精神内耗

@

Body

Image removed.

热爱生活  旗袍女神  文艺少女  知心姐姐 

——这是学生们眼中的刘杰。

 

引言:

由于个性随性自由,刘杰认为书只要摆放整齐、大致清晰就足够了。书架上有一本《闵刻彩印西厢记图》引人注目,她坦言,只看专业书籍会疲累,所以会在书房中放置一些版画来满足自己的兴趣。

Image removed.Image removed.Image removed.

刘杰向我们展示道:“这套图画非常现代,多用‘偷窥’视角来还原情节,还在画作里面融入了走马灯、皮影戏的形式,非常新奇。”

我们也注意到,书架上摆放了她与恩师、同门及好友的照片。刘杰告诉我们,由此能回想起许多幸福的瞬间。不论是生活,还是从事学术研究,她都尽力做到从容闲适、对自己宽容一些。

和刘杰的采访,其实更像是一次随和的闲谈。

Image removed.

刘杰与恩师、同门及好友的照片

文:李丽兴、陈颖琳

图片来源:刘杰

 

 

01

刚来珠海的时候我还是很忐忑。离开熟悉的北京,千里迢迢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,扑面而来的热浪和海汽,我感受到古人所谓的“瘴气”。入职的第一个星期办手续填表格,在学校和公寓间来回奔波,每天都快热中暑了——于是,我这个体寒、怕冷的人,十年来第一次猛灌一瓶冷汽水。

那时,我想到了苏轼《试笔自书》中的故事:

吾始至南海,环视天水无际,凄然伤之,曰:“何时得出此岛耶?”已而思之,天地在积水中,九州岛在大瀛海中,中国在少海中,有生孰不在岛者?覆盆水于地,芥浮于水,蚁附于芥,茫然不知所济。少焉水涸,蚁卽径去,见其类,出涕曰:“几不复与子相见,岂知俯仰之间,有方轨八达之路乎?”念此可以一笑。

苏轼被贬海南,四面环海,他彻底感到和原来的世界断绝。这种处境下,他设想自己往庭院中泼一盆水,水中央有一只蚂蚁抱着一个草芥。这个蚂蚁回去见到亲朋好友的时候抱头痛哭,诉说它刚刚的悲惨遭遇。想到这,苏轼认为因被贬海南而痛苦,就像被困水中的蚂蚁嚎啕大哭一样好笑,他顿时豁然开朗。

我仿佛也是扒着草芥浮于水上的蚂蚁,感到孤独、失落。但转念一想,我既不是“被贬”,也不是“戴罪”,我的处境比苏轼好得多,于是我告诉自己,应该尝试和苏轼一样跳出三界外去思考,乐观地看待所处的境地,振作起来。

Image removed.

旗袍外配一件纯色开衫披肩,是刘杰的小巧思

图:刘杰摄于上海荣宅

 

我很感激学系对我的信任,让我刚入职就给学生们授课,使我完成身份上的转变。面对不是我专业研究方向的教学课程,我会感到有压力,担心自己是否能驾驭得了。为了确保高效性和实操性,我就尽量从自己熟悉的角度入手、寻找能够驾驭的方向。于是,我需要竭尽所能地收集并翻阅足够多的专业书籍。原则上,我是做古代文学的人,绝不允许自己出现“外行”的状况——这是我给自己定的底线

回过头来想这段“从头开始、步步摸索”的备课经历,它使我代入“初学者”的视角,从而拉近与学生的距离,最后帮助我找到更易于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法。比如,有学生问我该如何看待古人对经学的信仰。我告诉她,我们不是经学的信仰者,我们可以批判地看待、解读经学作品

Image removed.

刘杰讲座:《去古诗文里探索——晚年王安石为什么要“歌元丰”》

 

随后不久,我有幸给系里的学生开讲座。期间我告诉学生,要将文学置入政治史、思想史中。实际上,这是一种“文学的突围”。古代文学研究想发展下去,就要找到突破点。跨学科是一种常见的突围方式,但在这过程中需要找准自己的定位,我们的任务是从文学自身的角度更好地理解文章。

同时,在文学解读的过程中应该打破我们对古人的“滤镜”,回归到古人所处的时代当中去,设身处地地从他们的角度想问题。有时候,古人与古人也会存在观念上的冲突——这是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和学生分享的“八卦”源泉。我常以“看热闹不嫌事大”的心态去阅读文学汇评本中的陈述与驳斥,觉得它们像极了“弹幕打架”。在这些冲突之中,我能从中收获到更丰富的解读角度,也借此回看那个时代的人和思想,进而打破研究上的视野滤镜。

Image removed.Image removed.

刘杰书房一角

 

我认为,中文系的学生应该喜爱阅读最起码,不应该认为阅读是件苦差。我鼓励学生们广泛地读书,在此过程中获取灵感,培养细读意识,深入地评论、补充对文本的理解,从而指出作品的妙处与独特性的原因——这就是文学研究的终极目标。

中文系学生还应该对文字、文学要有基本的信仰和尊重。我从来都认为,文学是一件严肃的事情。我们熟知的诗人虽然是官员,但同时也是文人,他们耗费心血地写诗作词,认真严肃地锤炼打磨文辞,是因为文字表达也是传道的一部分,对他们而言写作是一种自我认同。因此,我们需要以一种认真的心态对待文学。

 

 

02

“结课时,老师送给我们一句话——‘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’。她借千年前苏轼的一句感悟,希望能为今日焦虑不安的我们带来一些鼓励。走近古代那些伟大文人的一生,透过文字感受他们的成长变化、心绪挣扎,亦从他们身上汲取人生智慧、生活力量,我想这也是古代文学最吸引我的地方。”

“有一次聊天时刘杰老师跟我说,现在社会变化太快了,如果只看结果的话,怎么选择都会后悔的,所以只要在过程中有所收获和成长就足够了。当时我正为未来发展方向的选择感到迷茫和苦恼,但老师的话却让我豁然开朗,抚平了我心中许多焦虑。”

 

其实,在求学时期我也曾有过“自我怀疑”的阶段。

但好在大学的自由氛围为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。大学的活动具有多重选择性,减少无效社交、主动断舍离,能从中收获更多意义感。最终,我学会了以多元的角度评判自己——慢慢地,我发现自己、认同自己,逐渐在学业上找到自信。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才是最重要的。在求学期间我最快乐的经历并不是发表、获奖,而是与老师“胡侃”、与同门“胡玩”。

我也有过遗憾,我未能获得出国学习的机会。能够体验另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、感受异文化的氛围是非常宝贵的经历。到过的地方越多,就越能理解不同地方的人的心理,也就越能成为一个开放宽容的人。所以,我常鼓励学古代文学的学生去北方走走。有时候我笑称诗词有“北方文化霸权”——只有在温带才更能感受到四季更替,获得春感秋悲的体验

Image removed.Image removed.Image removed.

百花盛开的春,肃杀寂寥的冬,都能使我们保有对生命周期的敏感,理解诗词的深刻意涵。

 

我很少去定义“落差”。“孔乙己的长衫”所意味的只是一种评判标准,而社会的评判标准本就充满着不确定性,“脱下长衫”本身也是一件不确定的事情。我认为,可以为自己建立一套符合自己的评分体系,尝试在心态上过得好一些。

我也会经常和学术圈之外的人交往,主要是想看看外面的世界。在自己的圈子里呆太久,视野会受到局限。面对工作、生活中的压力,我会尝试底线思维,认清现状和环境,预设一个最坏的结局,最后就会发现情况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糟糕。

从事教职这两年,令我感动的是:学生在感动。我很愿意见到学生拥有随性自主、从容闲适的心态。在北大读书时,中文系有个老师曾与学生约定,如果跨年那天下雪,原定的课程就取消,让大家去玩雪——最后雪确实下了,学生们也确实欢呼着玩雪了。我认为学生更应该多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。阅读自己想看的书、钻研自己喜欢的领域,多体验人生的不确定性,这比功利化的你追我赶更重要。

Image removed.

有时候,我像同学们一样,会忙里偷闲地看古装剧、侦探小说,甚至刷手机。在这之后,我也会有罪恶感,陷入精神内耗之中。但是我发现,没完没了的自责才是在浪费时间。所谓的忙里偷闲,其实也是成就“我”的一部分。我认为最好的状态,是该学的时候专注地去学、该放松的时候好好地放松,和自己和解,避免产生玩耍带来的负罪感

至于对自己未来的寄望,我深知自己有“拖延症”,虽能在预期内完成任务,但也会觉得“万事开头难”。望自己能够保持高度的行动力和专注力,想干什么就着手去做,保持平和的心态;也希望同学们关注内心健康,减少内耗。

 

本期推荐书目

《苏轼诗集》

葛兆光:《汉字的魔方》

李零:《去圣乃得真孔子——<论语>纵横读》《人往低处走——<老子>天下第一》

《死生有命,富贵在天——<周易>的自然哲学》

 

特別鸣谢

——20级、21级接受外围采访的同学们